京族服飾: 輕紗薄袖盡顯民族風情
□ 防城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韋英奇 韋榮合
民族服飾是民間文化長廊中耀眼的瑰寶,也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我國各民族的服飾因民族而多彩,因風俗而新奇,因地域而燦爛……各民族的服飾以千姿百態的色彩譜系和精彩紛呈的視覺語言傳遞出本民族的文化信仰和傳統習俗,京族服飾便是其中之一。
京族服飾是京族人民在長期的海洋生產生活實踐中,順應自然而創造、積累的文化。2010年,京族服飾制作技藝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樊文英被確立為傳承人。
京族傳統服飾靈動飄逸、樸素美觀,分為便裝和盛裝兩大類。京族服飾的帽子有斗笠、禮帽、頭箍三種,其中,禮帽是用布料折成的,上露頭頂,繡有花紋圖案,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才戴。
平日里,京族青年女性穿白、青、草綠色的上衣,褲子多為黑色或褐色;中年女性穿淺綠色上衣配以黑色褲子;老年女性多穿棕色、黑色上衣,喜穿褲腳很寬的黑色褲子。此外,京族女子的上衣較短,衫腳僅至腰間而不及臀部,故有“長不及臀”之說。一般盛大節日或趕圩入市、探親訪友時,京族婦女會換上盛裝,盛裝類似旗袍,下擺較寬,矮領、窄袖,頭戴一頂黑色頭箍或圓頂棕色禮帽。在京族傳統婚禮中,新郎穿的是草綠色或淺綠色的長袍衫,深藍色或淺藍色的長襠闊腳褲;新娘穿大紅色或淺紅色的長袍衫,黑色或褐色的長襠闊腳褲。
“公司長期聘請6名工人,年底訂單多,她們忙個不停,今年已賣出京族服飾約3000套。”京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東興市文英民族服飾公司負責人樊文英說。
12月3日,記者在東興市文英民族服飾公司看到,工人們在熟練地進行排料、裁剪、縫紉、熨燙等工序,一派年底趕工的忙碌景象。
樊文英成立的文英民族服飾公司是較權威的京族服飾制作坊。1983年,樊文英初中畢業后購買服裝裁剪專業書刊自學,并到服裝店觀摩學習,回家反復研究。1987年,樊文英跟中越邊境著名服飾制作大師高恒、高紅杰學習京族服飾制作技藝,并在京族聚居地東興市江平鎮創辦制衣坊。30多年來,樊文英堅持不懈學習、研究京族服飾制作技藝,并加以總結創新,在保留傳統京族服飾特點的同時,還將衣裙腰線收緊,更加凸顯女子的婀娜身姿。此外,她還將釘珠、繡花等元素加入京族服飾制作中,豐富了京族服飾的樣式。
“京族服飾制作的關鍵在于鎖邊、鑲領、收腰等環節,制作好了才能體現女性的婀娜身姿。”樊文英介紹。
我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京族人民因地制宜,選用麻紗料、真絲或者雪紡等輕薄材質制成京族服飾,這樣做成的衣服不僅輕薄涼快,而且易洗易干。京族哈妹穿著京族服飾在海邊勞作,海風一吹,裙擺飄逸,盡顯民族風情。
樊文英說,隨著時代的進步,京族服飾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演出場合和節日慶典中,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京族服飾。同時,通過技藝傳承和不斷改良,讓京族服飾煥發時代氣息,讓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