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印記】大板瑤服飾:中越邊境村落開出的奇麗山花

身著大板瑤服飾的姑娘。

大板瑤婦女在刺繡。

鄉村宴席上的大板瑤婦女。

大板瑤婦女在交流刺繡技藝。

大板瑤服飾展示。

盤儒形在制作大板瑤服飾。
奇麗的服飾,燦爛的笑容。

制作大板瑤服飾的配飾。
整理頭飾。
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掃一掃 更精彩
□防城港日報全媒體記者 韋英奇 廖 凌
防城區峒中鎮細坑村的大板瑤聚居地,高山青翠,云霧繚繞,自然風光令人嘆為觀止。然而,更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有大板瑤婦女身上的服飾,特別是那頂高高的帽子,盡顯大板瑤婦女的萬般風情。2023年12月12日下午,記者一行前往峒中鎮細坑村,探尋大板瑤服飾的多彩文化。
細坑村距峒中鎮政府所在地21公里,風光秀美,肉桂飄香,細坑河流水淙淙,繞村而過,農家小院錯落有致,生態宜居。在細坑村大板瑤民族文化展示館前,身穿大板瑤服飾的鄧文仙、鄧嬌玉和瞿三妹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大板瑤服飾,并詳細介紹了帽子的制作方法。
大板瑤婦女的上衣長近膝,寬袍大袖,無任何紐扣,用腰帶系腰間。上衣以緞面黑布為底,配以色彩斑斕的刺繡裝飾,上衣袖口和衣襟鑲白布邊和紅布邊。刺繡工藝主要用在上衣、褲腿和腰帶上,繡工很精細。比較特別的是,上衣胸前和褲腿都是大片的刺繡花邊。褲腿的刺繡花邊每層花色都不一樣,花色不低于12層,最多有20層。
“我這條褲子的褲腿鑲邊刺繡有17層,只要不高過膝蓋,花邊層數越多,花色越全越好?!宾娜弥钢约旱难澩日f。
鄧文仙告訴我們,大板瑤婦女喜歡紅色,黑色是為了襯托紅色的艷麗,顯得更喜慶、吉祥。從頸部以上的裝飾都以紅色為主,特別是帽子。別具一格的帽子是大板瑤服飾之美的主要標識。
鄧嬌玉幫瞿三妹解下帽子,給我們講解帽子的特別之處。帽子由紅布包裹的頂板和花布蓋頭兩部分組成,紅得奇麗。帽子造型夸張,主要是因為帽子很高,紅色頂板高1尺左右。鄧嬌玉告訴我們,以前制作頂板全部用布料,現在用紅布包好泡沫板,然后一層一層疊加紅布,一般有80~120層,層數越高越顯威儀。頂板做好后,蓋上一層白花頭巾,再蓋上一層紅色大花或碎花的頭巾,這樣就比以前的帽子穩固多了,也沒那么重。大板瑤新娘的帽子之所以漂亮獨特,是因為在原來的帽子上再加戴一頂帽子,這頂帽子呈方形,頂部隆起而四周稍微平緩,像斗笠又像傘蓋。這樣的“帽上帽”被大板瑤人稱為“大蓋帽”?!按笊w帽”一般用竹篾扎成,外披刺繡花布,依次鑲有紅、白、黑布邊,四周還掛著4條布穗?!按笊w帽”頂部還設計有絨線制作的花束,新娘的頭上顯得富麗耀眼。
鄧文仙說,過去的衣服都是通過人工一針一線縫制而成,單是繡花邊就要花兩三個月時間。現在很多人都不會自己縫制衣服了,繡好花邊后,就拿給村里的盤儒形制衣工作室幫加工做成新衣。
我們來到盤儒形制衣工作室,看到門口掛有“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板瑤服飾)生產性保護示范戶”的牌匾,盤師傅正在縫制大板瑤服飾。盤師傅18歲開始制作大板瑤服飾,至今已經有52年了。“我們的服飾風格獨特,花邊圖案多種多樣,是大板瑤婦女按自己的想法設計的,都是‘限量版’?!北P師傅說,“現在村里的年輕人很少自己縫制衣服,我很擔心大板瑤服飾制作技藝無法傳承下去?!?/p>
大板瑤服飾是中華民族服飾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服飾寶庫的珍品之一。2008年,大板瑤服飾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細坑村婦聯主席甘雪梅說,為了保護和傳承大板瑤服飾文化,近年來,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建立大板瑤生態博物館和大板瑤服飾傳承基地,舉辦大板瑤服飾工藝制作技術學習班等。那良中學民族班和板八鄉那崖小學瑤族班還把大板瑤服飾的工藝制作納入校本課程,讓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