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編輯創新意識與融合能力提升策略
□ 王繼娟
一、引言
媒體行業正經歷著深刻變革,新媒體編輯的角色愈發關鍵。新媒體編輯不僅要承擔內容的篩選、整理與發布,更需憑借創新意識與融合能力,打造出契合受眾需求、具備強大傳播力的內容。對防城港市融媒體中心這類地方媒體而言,提升新媒體編輯的創新與融合能力,有助于提升媒體影響力,更好地服務本地受眾,推動地方媒體事業發展。
二、創新意識提升策略
(一)挖掘獨家視角,產出深度內容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爆炸使受眾對內容質量要求不斷提高,深度、獨特的內容愈發稀缺。新媒體編輯應深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選取獨家視角,制作深度報道。以防城港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為例,其推出的“志說防城港”欄目獨樹一幟。該欄目主要參考《防城港市志》、各縣(市、區)新編第一、二輪志書及市、縣(市、區)兩級綜合年鑒等公開出版書刊,深入剖析防城港市人文歷史、自然生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社會發展情況,內容豐富且極具深度。從2023年3月至12月,每周定期推送一期,計劃播出43期,持續為受眾呈現防城港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發展脈絡,在本地文化傳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二)創新內容形式,契合平臺特性
不同的新媒體平臺具有不同的傳播場景和受眾習慣,新媒體編輯需要遵循“平臺適配”的原則,根據平臺特點設計差異化的內容形式,避免“一刀切”式的內容發布。微信公眾號則可發布篇幅較長、邏輯嚴謹的深度文章,滿足用戶深度閱讀需求。如在防城港電視臺公眾號推出的系列紀錄片《歸僑》相關報道,詳細介紹紀錄片從開拍儀式到拍攝過程,再到展現歸僑投身家鄉建設事跡的深度文章,滿足了讀者對深度內容的探索需求;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和視頻號)則需要將重點放在“短、快、吸睛”上,以緊湊的節奏和視覺沖擊性的畫面來吸引用戶的注意,以防城港市電視臺報道《方舟—布氏鯨》紀錄片為例,傳統模式僅依賴電視端完整播出,后續編輯可對紀錄片素材進行拆分,剪輯出“一分鐘內鯨群躍出海面”“科研人員近距離觀察”等亮點片段,滿足了用戶的碎片化觀看需要。
(三)關注熱點話題,巧妙借勢創作
新媒體編輯需要具備“熱點敏感性”和“內容關聯度”的雙重思維,對社會熱點、地方重大事件都要迅速把握,把“熱點+地方特色”相結合,使內容具有話題性和獨特性。就地方重大活動的借勢而言,如舉辦“國門杯東盟國際智力體育邀請賽”期間,編輯們可以圍繞賽事熱點設計多層次的內容,以滿足受眾的實際需要。同時結合防城港“東盟國門”的定位,撰寫《從“國門杯”看防城港:打造東盟體育交流新窗口》的評論性文章,把賽事報道上升到對地方發展價值的探討,避免內容僅停留于“賽事結果報道”的淺層。就社會上關注生態保護熱點的借勢而言,防城港電視臺迅速行動,報道“侏儒抹香鯨受傷擱淺廣西防城港海灘,群眾與漁政部門合力助其回歸大?!笔录?。詳細介紹市民發現擱淺鯨魚后的反應、漁政部門的救援過程,以及侏儒抹香鯨作為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相關知識,既貼合生態保護熱點,又突出本地特色,吸引了眾多受眾關注。編輯們通過社交媒體平臺、新聞聚合網站等渠道,實時監測熱點動態,建立熱點素材庫,快速反應,策劃創作。
三、融合能力提升策略
(一)整合多媒體元素,打造多元呈現
新媒體編輯需要突破“單一媒體依賴”的束縛,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H5、數據可視化等多媒體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建立起“立體式內容矩陣”,使受眾能夠從多個維度獲得信息,并感受到內容的價值。在地方事件報道中,編輯可以根據核心主題選擇合適的媒體元素。
(二)強化跨平臺傳播,構建傳播矩陣
新媒體編輯需要樹立“一次內容創作,多端適配分發”的傳播理念,在對不同平臺的受眾畫像和傳播規律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差異化的分發策略,建立覆蓋電視、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號等多個平臺的傳播矩陣,最大限度地發揮內容的傳播作用。
(三)推動媒體內部和技術融合,協同內容生產
新媒體編輯需要積極擔當起“資源整合者”和“技術推廣者”的角色,一方面促進媒體內部各部門、渠道和素材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積極運用新技術工具,提高內容生產的效率和傳播的準確性,達到“高效協同,精準傳播”的目的。
四、結語
面對新媒體行業日益激烈的競爭,創新意識和融合能力成為新媒體編輯實現職業突破、推動媒體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途徑。新媒體編輯通過不斷提升創新意識,挖掘獨家視角、創新內容形式、借勢熱點創作;強化融合能力,整合多媒體元素、跨平臺傳播、推動內部協同,定能創作出更多優質內容,提升媒體影響力,為本地受眾提供更豐富、多元的信息服務,助力地方媒體事業邁向新高度。
(作者單位:防城港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