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亭一史,那良抗日武裝起義中的師生印記
□ 本報記者 韋英奇
9月1日清晨,和煦的陽光灑落在防城區那良中學的校園。校園內,那良抗日武裝起義紀念亭靜靜矗立,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當年,那良抗日武裝起義之時,該校師生心懷家國,毅然投身抗戰洪流,用青春與熱血書寫的英雄篇章,至今仍激蕩人心。
1944年,日本侵略者為了挽救其入侵南洋的孤軍,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1944年7月5日,黨中央在《關于華南根據地工作的指示》中號召華南有關部隊和黨組織,擴大武裝部隊,建立廣大的、堅固的根據地。防城縣地下黨組織根據斗爭的需要,從1944年下半年開始,動員城鎮、學校部分黨員和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向人民群眾開展公開的抗日宣傳,并秘密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游擊小組。
1944年夏,那良中學學生在地下工作者嚴端僑、趙善駬、沈鴻周等領導下,組織成立了抗日游擊小組。1944年秋,一支200人的日軍從南寧方向經防城、東興進入越南芒街,邊境受到嚴重騷擾。東興、那良一帶戰云密布。那良中學黨組織號召全校師生組織起來,拿起刀槍,堅決抗日,保衛家鄉。那良中學校長巫摩白動員了一批進步師生,在校內外廣泛宣傳抗日救亡運動,營造了濃厚的革命氛圍,為那良抗日武裝起義打下了基礎。
1944年底,在中共黨員黃彪的主持下,那良中學黨員及進步師生28人集中鎮郊開會,成立那良秘密游擊小組,嚴端僑宣布抗日宗旨和組織紀律。
1945年春,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那良積極投入起義前的準備。那良中學學生林安廉、林樹彬、林雪輝、賴桂儒、嚴秀章、沈淑英、林秀芳、林如娟同防中歸來的何英,分別從家里偷來槍支、子彈、金銀首飾、布匹、洋紗等作為起義物資。為了加強武裝起義的力量,防城地下黨決定從各地抽調7名黨員和已暴露身份的地下工作人員,會同農村部分同志一起,準備參加起義。
經過幾個月的緊張準備,武裝起義條件成熟。1945年6月12日晚,地下黨負責人謝王崗和黨員陳漢東、宋森、嚴端僑、沈鴻周、沈耀勛等7人在那良西部修堯村北侖河中一條小船上召開緊急軍事會議,決定于端午節(6月14日)在那良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會議通過了《抗日宣言》,確定了起義部隊番號、干部配備及起義的具體行動步驟等。
6月14日,沈鴻周、陳漢東率領大勉村40人和部分從防城、欽縣來的人員,巫摩白率領那良中學30多名師生,嚴端僑率領那樓村30多人,沈耀勛率領范河村20多人,從四面八方趕赴中越邊境的馬頭山墩吉村,按原定計劃集結,宣布那良抗日武裝起義。15日,起義部隊完成整編,宣告成立“欽防華僑抗日游擊大隊”,發布《抗日宣言》,沈鴻周任大隊長,沈耀初任副大隊長,陳漢東任黨代表兼參謀長。全大隊共150余人,配備有輕機槍6挺,長短槍約130支。
欽防華僑抗日游擊大隊成立后,為了在人民群眾中樹立威望,爭取中越邊境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經部隊領導研究決定按原計劃挺進中越邊界靠越南一側的日軍占領區塘花,開辟抗日游擊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到達塘花地區后,游擊大隊便把發動群眾、鍛煉隊伍、開辟根據地的工作擺在首位。經過不懈努力,塘花地區的一些青年開始組織自己的武裝隊伍,和游擊大隊一起打擊日偽軍。
欽防華僑抗日游擊大隊在塘花地區的抗日活動,震驚了下居、潭下的日偽軍。6月28日,偽軍何宗月部40多人在塘花鎮東南的水口村搞破壞活動,進行反動宣傳。為了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欽防華僑抗日游擊隊決定消滅這股偽軍。游擊隊100多人在沈鴻周、陳漢東的指揮下,迅速包圍了偽軍駐地,由游擊一中隊擔任主攻。經過兩小時的激戰,游擊隊攻占了偽軍的陣地,14名偽軍繳槍投降。這次戰斗游擊隊共擊斃敵人3名,俘敵14名,首戰告捷。
“那良抗日武裝起義是中共防城黨組織由秘密斗爭到公開武裝斗爭的轉折點,它建立了防城縣第一支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隊伍,揭開了防城港地區革命斗爭嶄新的一頁,為開辟敵后游擊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作出了貢獻?!狈莱歉凼形h史研究和地方志編纂辦公室相關工作人員說,“在這場起義中,那良中學的黨員與進步師生挺身而出,他們積極宣傳抗日主張、凝聚群眾力量,同時主動投身起義行動,以青春熱血為武裝斗爭的開展注入了強勁動力?!?/p>
如今,那良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矗立在那良中學校園內,正以它獨特的方式傳遞著愛國主義正能量。每逢重要紀念日,學校會組織師生在此開展紀念抗戰勝利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緬懷先烈,汲取奮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