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做好“兩山”理念宣傳報道
□ 韋英奇
在當前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家戰略背景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下簡稱“兩山”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新聞媒體作為輿論引導與價值傳播的主陣地,如何創新做好“兩山”理念的宣傳報道,使其不僅傳遞政策信息,更能夠觸動心靈、引領風尚,是一項極具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2025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以防城港市融媒體中心近期推出的踐行“兩山”理念20周年專題報道為例,通過五期系列報道,匠心獨運地采用散文筆法融通版面圖文與視頻敘事,依托新媒體平臺傳播,并獲學習強國、央視網等主流平臺轉載,取得了顯著傳播效果與社會反響。此案例為探討主流媒體如何以兼具政治高度、思想深度、情感溫度與傳播銳度的方式,生動講好生態文明故事提供了富有啟發性的范本。本文將從提前策劃、現場采訪和融合宣傳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做好“兩山”理念宣傳報道,為地方生態實踐傳播提供參考。
提前策劃 精心準備
“兩山”理念宣傳報道涉及領域廣、籌備時間長,需投入大量精力,因此需在采訪啟動前提前周密計劃。首先要明確采訪團隊成員,根據策劃、采編、協調等職能做好分工,確保責任到人、高效協作。其次要主動對接水利、生態等主管部門,通過座談交流、資料收集等方式,掌握全市在水利建設、生態保護等領域踐行“兩山”理念的具體實踐案例、階段性成效,為報道奠定扎實事實基礎,避免空泛論述。最后要制定詳細采訪方案,明確報道總期數,細化每期的采訪內容、采訪對象、采訪地點及工作要求等,并按報道期次提前逐一對接基層河長、水利工程師、受益群眾、護河志愿者等采訪對象,確認時間、采訪重點,避免臨時銜接問題,為后續采訪高效推進、報道內容精準落地提供保障。
現場采訪 細心拍攝
現場是“兩山”理念宣傳報道的“源頭活水”,只有深入一線,才能捕捉到最真實的實踐場景、最鮮活的人物故事,讓報道擺脫“紙上談兵”的空洞感。在采訪環節,要聚焦“人”與“事”的深度結合,重點挖掘采訪對象的鮮活故事、切身感受與實踐細節,通過個體視角側面折射我市踐行“兩山”理念過程中,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同推進的實效。在拍攝環節,需緊密結合前期策劃的版面布局與傳播場景需求,既捕捉點位的全景畫面,如治理后的河道風貌、生態修復區域全貌,也留存細節特寫,如水質監測數據、志愿者護河過程,為后續稿件采寫、版面排版及視頻制作提供豐富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拍攝的照片與視頻是新聞稿件的視覺延伸,需與稿件內容同步,確保畫面內容與稿件核心觀點、敘事邏輯高度契合,避免出現素材與主題脫節的問題,確保文字與視覺內容形成互補,共同提升報道的傳播力與說服力。
反復打磨 融合宣傳
新聞稿件質量直接決定“兩山”理念宣傳的傳播效果與思想深度。在內容打磨階段,需堅守“內容為王”的原則,集中力量打磨稿件,結合采訪中收集的鮮活案例、詳實數據與人物故事,提煉“兩山”理念落地的核心邏輯,并通過反復修改潤色,確保稿件既符合政策表述準確性,又兼具可讀性與感染力,以高品質內容打動受眾。稿件定稿后,要挑選與稿件主題高度契合、視覺表現力強的照片,遵循紙媒版面設計規律,突出核心信息;視頻制作要依托專業軟件,靈活運用特效、轉場等技術手段,搭配防抖、降噪、調色、變速等處理,提升畫面質感與敘事流暢度,讓視覺內容與文字報道形成互補。在融合傳播階段,需構建“紙媒+新媒體+多平臺”的傳播矩陣,擴大報道影響力。紙媒發布圖文專版時,要嵌入視頻二維碼,實現“靜態閱讀+動態觀看”的聯動;微信公眾號采用“圖文+視頻”融合形式,兼顧排版美感與互動引導,增強用戶體驗;打破地域局限,主動將優質報道推送至自治區級、中央級媒體及“學習強國”等平臺,借助更高層級傳播渠道,擴大地方踐行“兩山”理念經驗的輻射范圍,提升報道影響力。
綜上所述,做好“兩山”理念宣傳報道,需新聞工作者在提前策劃中夯實基礎、在現場采訪中捕捉溫度、在融合宣傳中擴大影響。唯有全過程把控質量、多維度創新形式,才能讓“兩山”理念通過報道真正“活起來”“傳開來”,為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凝聚共識、注入動力。
(作者單位:防城港市融媒體中心)